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 民之所望就是改革所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编辑: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8-29 浏览次数: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征文选登(3)

民之所望就是改革所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之改革篇

黄涛

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胸怀大,领域全,步伐稳,抓手准,力度狠,目标亲,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系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们已经认识到:改革决定出路,市场决定取舍,发展决定成败,生态决定存亡,民生决定目的。

“立意高”。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商、协调、协作、协同治理,不再是政府强势主导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通过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廉价、管用的政府。政府要放权,削权,分权,限权,监权,防止“侵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实现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减官、减税、减公章,“约法三章”凸显政府自我革命的决心,“官不聊生”的说法生动地说明改革取得的成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办成了不少“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大事好事难事,?出了国家发展的新路,创出了风清气正的新气象。

“胸怀大”。改革有大决心,大勇气,大胸怀,大智慧,大手笔。一百年前孙中山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国际上,世界主题仍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国内,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决策者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明确了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关键领域、重点任务、先后顺序。把从下到上的基层探索改革与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把本土经验与国际借鉴结合起来,寻求“最大公约数”,力求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多方共谋,达成多方共识,实现多方共赢。这体现了决策者的坚决果敢、战略定力和非凡智慧。

“领域全”。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耦合性、配套性,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深水区的各种“石头”渐次摸清,“过河”的方案逐步成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系统设计和总体规划。

“步伐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延续性。稳社会、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改革的风险应具有可控性,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人们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改革与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甚至无法预料的风险,要做到“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事缓则圆,“治大国如烹小鲜”,“小步快跑”,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改革与发展不是片面求稳,而是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向好。中国经济像骑自行车,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因为慢了自行车要倒,太快也会出现刹不住发生事故。2014年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目前我国虽然调整了增长预期目标,但仍属于中高速增长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不仅大幅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也明显高于印度4.7%、俄罗斯1.6%、巴西2.4%和南非1.9%的增速,比亚洲增速较快的印度尼西亚5.7%和菲律宾6.9%的水平也要高。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中国保持每年7%至8%的增速,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就超过了1/3。

“抓手准”。改革的关键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实现改革棋局 “一子落而满盘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克服秩序不规范、规则不统一、竞争不充分的弊病。对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发展了,再发展,就会是一路繁荣,一路绿灯;不发展,慢发展,只能是贫穷落后,一路红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使一些国家、地区被锁定在贫穷道路上苦苦挣扎,这种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值得警惕。

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了红灯。“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使过“重”的产业结构“轻”起来,让偏“黑”的产业形态“绿”起来,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益的“黑猫”、“白猫”,又要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绿猫”。201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政府决定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能源消耗强度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3.5%、2.9%。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

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尽快实现从“组装者”向“整合者”和“创新者”的转变。实现从“自造之国”(自我封闭搞建设),到“制造之国”(made in China在世界流行),再到“智造之国”(自主创新)的跨越,消除“中国制造,美国利润”现象,“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创新可以“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向创新要资源、要动力、要空间,建设“五创社会”,在“创意、创造、创新、创富、创业”五个方面着力。推动文化领域的创意设计,激励科研院所的创造发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人员的创富梦想,营造全社会的创业氛围,培育适宜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力度狠”。改革的力度。邓小平曾预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他的最大需求就是填饱肚子;而当他填饱肚子后,会产生无数个需求。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升级,各种问题也纷至沓来。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现实问题“逼”出来的是不改不行的改革。“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问题越突出,改革的力度就越大。我国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约束”加大、收入水平提高伴生的“贫富差距”拉大(过去10年间,基尼系数全部高于0.4)。社会发展产生的“权利诉求”增多、利益格局变化中的“民生短板”凸显。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改革是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但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敢于触动不当的利益格局(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敢于改变某些领域存在的司空见惯的不良局面(劣胜优汰的逆淘汰现象),敢于把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潜规则支配明规则),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需要背水一战的气概,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迈。36年前实施的改革,恰似“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目前进入深水区的改革犹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目标亲”。改革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民之所望就是改革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改革的论述浓墨重彩,实际上饱含深情狠抓民生。可以说,满篇“改革”文,“民生”透纸背。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普及,让经济建设的成果普惠,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改革举措既见物又见人,既强调国强又强调民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看到高楼连片,又听取蛙声一片。的确,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而不是“生存”。望得到天、看得到山、见得到水、想得到乡愁,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能真正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笑口长开,这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境界。经过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和日新月异的改革年代,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富起来(改革开放)、强起来(GDP世界第二)、飞起来(载人航天),还要绿起来(生态文明),乐起来(实现中国梦)。毛泽东说过,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学有所教,老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依的“五有”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铿锵誓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小康标准,“民之所望就是改革所向”的施政宣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的民生三宝,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的底线思维等等,无不彰显民生为基、民富为大、民福为本的亲民情结和天下情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