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王强:扎扎实实做好科研

发布者:张诚 黄淑彤 周婉丽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1-03-26 浏览次数:

见习记者张诚 黄淑彤 周婉丽

王强,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系副教授,入选中国科协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获2020年武科大国家“优青”人才培育计划优先资助、2019年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2016年湖北省“楚天学子”等。出版专著2部,在冶金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

做科研要静下心、坐得住

本科阶段专研热能与动力工程,硕博阶段跟随导师进入工程热物理领域,攻读博士期间赴加拿大留学研究有色金属铝电解,获得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资助后,他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杨永祥教授MPRR(Metal Production, Refining and Recycling)课题组中进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方面的探索……王强不断深耕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如今,王强确定了钢铁冶金与耐火材料的交叉学科研究。

“做科研就得‘一根筋’,咬定青山不放松!”每天利用工作站进行数值计算,预测各类冶金反应过程中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等现象,利用冶炼大数据,开发冶金领域的机器学习模型。数据处理工作枯燥繁琐,却从未磨灭过王强对科研的一腔热爱。

“做科研就是要静下心来,坐得住。”王强说,大多数人在效率低时会选择做其他事缓解放松,但是这样会形成思维定势,每当做不下去时都会想放弃,长期下去人就容易懈怠,“其实这时候更应该坐定,跟自己较劲。身体不动了,心也会慢慢定下去,熬过去了就能接着做下去。”

面对科研中枯燥的时间,王强采取交替进行不同工作的方法调节自己。“做实验做累了,就去看看文献;文献看不进去了,就去处理一下数据。不管怎样都要保证科研时间。”王强说。

先根据冶金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后编写程序开发软件,针对冶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模拟分析。王强一边做实验搞研究,一边学习探索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

每当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王强就会整理好阶段研究成果,按照科学逻辑撰写发表论文。自2014年起,他每年发表五六篇SCI文章,年年不断。

做事踏踏实实,交流大大方方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印象中,做科研的人大多是“少说话多做事”,只管埋头苦干不爱说话,性格看起来很“闷”。

“做事时,踏踏实实地做;交流时,大大方方地说。”硕博期间,在导师李宝宽的要求下,王强每年赴美国参加TMS会议,并做会议报告。在英语环境下,难题不仅在于口语表达,报告时长有严格要求,王强便掐着表计时,对着镜子练习演讲。

在两百余人的报告厅里,第一次顺利完成英语报告时,他后背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场下响起掌声,有人站起来提问。“他们认真倾听,还对我发问。有反馈让我感觉自己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这一刻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赴外交流让王强发现国外的学生在表达上远强于国内,“他们可以自信地将70分的成果说成90分,我们做到90,说出来却像不及格。”结合自身经历,王强向学生建议,“应该适当多说话,要把自己的成果说出来,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做研究都是长年累月的积累,王强看文献,借鉴思路,学习方法,了解前沿。“做研究是最不能固步自封的事,汲取国内外他人的优秀思想,视野开阔才能有重大突破。”

为科研事业奋斗

目标明确,对未来有规划。研究生阶段,王强下定决心走上科研路。高校教师工作时间较为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好科研,他很快就敲定了在大学任教的想法。

博三期间,在一次由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王强遇到了时任必赢官网材冶学院院长李亚伟教授。经导师李宝宽教授的引荐,李亚伟教授的动员,博士毕业后,王强顺利赴必赢官网材料与冶金学院任职,进入李光强教授的冶金过程与能量转换材料研究室。

“刚来到武科大,李光强教授就为我解决了生活上的所有问题。”找好住房,收拾出办公室,带领熟悉校园……初来乍到的王强心头一热,很快就融入了课题组,专心科研。

来到武科大两个礼拜后,校长倪红卫教授找到王强谈心,了解工作和生活的适应情况,勉励王强在新环境中开启新征程,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早上八点准时来到办公室上班,工作四小时后回家,下午一点至五点,然后回家陪伴两岁的孩子,九点再回到办公室加班至深夜……往返于家和办公室,在这“两点一线”的生活中,科研占据了王强日常琐事之余的全部。

将“为科研事业奋斗五十年”作为目标,除却工作,生活中王强喜欢进行体育锻炼。春暖花开时,他组织课题组成员绕东湖骑行;阴雨天气时,他在健身房强身健体。

“搞好身体才能搞好科研!”王强说,要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接下来的科研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