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刘昱:做务实的科研者 当学生的领路人

发布者:蒋子兴 姜泊远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

刘昱在实验室 姜泊远摄

通讯员蒋子兴  见习记者姜泊远

“我期盼在未来做出更多的学术成果,为冶金行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追求论文的‘质’,把论文发表在冶金领域权威期刊上。”必赢官网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系副教授刘昱谈及对未来的展望时说。

近日,刘昱成功入选中国科协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截至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6篇。相比这些荣誉,刘昱更看重的是他做出的学术贡献,如提出真空渣-钢反应均质化稀土处理新思路等。

不惧艰险  反复探索求真知

“如果不是近视眼镜和护目镜的双重保护,那我就只剩一只眼睛了。”刘昱指着照片,向记者讲述了他在2019年进行感应炉内电解碎锰脱硫实验时遇到的险情。由于没有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他尝试用石英管检查熔渣下物质的状态来了解实验进程,没想到被石英管扎开的小洞突然喷出了高温的锰蒸气,带着炉渣向外喷溅,将护目镜直接烧穿。

当问及这段经历会不会让他害怕做实验时,他回答说:“这段插曲确实给我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但这些实验总是要去做,所以我及时调整好了心态。做实验不光要得出不错的结果,让我有很强的获得感,更要做到安全第一。”

九年前,实验室的高温设备是使用了十多年的“老伙伴”。因为耐火材料的损耗及部件老化,温度时常还没达到实验温度,接线柱及铝带就已经熔断。为此,刘昱花费在设备维修上的时间比实际实验时间要长得多。“李光强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当时比较煎熬,后来觉得反而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使我们对冶金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加深了对高温炉结构、恒温带、耐火材料材质等的认知。”刘昱笑道。

在电解法抛光的实验中,刘昱需要反复实验以摸索出合适的电解液种类、浓度以及电解电位。为了得出相关的工艺参数,他在实验室一待就是9个小时。“当时一个10毫米厚的样品,磨完就拿去摸索电解抛光条件,最后就只有3毫米厚了。”刘昱回忆道。

在博士期间,刘昱发表了学术论文3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他在2017年、2018年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博士毕业时获得了武科大校长奖章。

刨根问底  勤于思考寻本质

在主持项目的过程中,刘昱在导师李光强教授的指引及团队老师的支持下,提出了真空渣-钢反应均质化稀土处理的新思路,揭示了部分煅烧石灰石的自破碎效应对加快其在炉渣中溶解的作用效果,还深入阐述了氧化物冶金的机理。

这得益于他做实验的同时,有善于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在进行实验时,刘昱总能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研究也不断地深入。

洁净化、均质化和组织精细化,是提升钢铁材料品质的关键。洁净化要求钢中夹杂物含量少、尺寸小且弥散分布。电渣重熔由于能有效去除大颗粒夹杂物、提供定向凝固冷却条件,而被广泛应用于高品质特殊钢的制备。

电渣重熔过程中,电渣中氟化物含量较高。为了研究氟化物的挥发机理,刘昱向电渣中加入稀土氧化物,通过降低渣中挥发组元的活度及蒸气压,以期减少氟化物的挥发。碳作为万能还原剂,其产物是气体,在高温高真空下其还原能力将被大幅提高,钢液中的碳会将渣中稀土氧化物还原成稀土金属进入钢液,刘昱因此意外发现了获得均质化稀土处理钢的稀土加入方法,避开了外加还原剂或电极钢中直接加入稀土金属再重熔导致的稀土分布不均匀或稀土烧损严重的问题,且真空条件也有利于深度净化钢液。

但是,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如何连续稳定可控制备均质化稀土钢?这成为了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言传身教  启迪思维育人才

除了在科研里求真务实,刘昱也是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一把好手。

在读研的第一个学期,刘昱看的论文比较少,实验也没有什么进展。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比较薄弱后,为了能够专注地学习文献,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到实验室,看文献一直到九点,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这段看文献的经历,让他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研一的学生不能只上课,学会查找信息、熟悉实验设备并开展一些基础实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刘昱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经验,将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们。他强调,当对冶炼钢的所有流程有了整体理解后,对研究内容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能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查阅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时,要先看综述,整体把握这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及研究进展,再根据各个影响因素去查找相关的论文。”刘昱鼓励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经常做总结。

在培养学生时,刘昱指导他们如何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如何结合前人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更系统地提出新概念:“只有对前人的研究深入理解,才可能找到新的起点。”

刘昱告诉学生,科研过程中有困难要在第一时间找他,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当了解到一名学生因为连续两次被拒稿,准备放弃时,刘昱鼓励他:“你并不比别人差,就投了几次稿,怎么知道不能上呢?”刘昱希望帮助学生建立起学术自信,让学生的研究成果有绽放的机会。

“刘昱有着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目标。无论是在专业的学术问题上,还是在团队工作中,他执行力很强,做事不拖拉,总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不断完善自身,向前向上。”刘昱的导师李光强教授表示,“希望他日后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