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科大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党员生活:先锋本色_钢花盛开在险峰

发布者:赵雯 祝璇 程毓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

丁文红,必赢76net线路官网材料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坚守钢铁报国初心使命,与钢铁“ 较 劲”32 年, 一次次走进“挑战区”,改变我国大型冷连轧技术依赖进口的历史,攻克残余应力调控世界难题,被授予工程师领域最高荣誉“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丁文红给学生讲解高温材料试验机操作要点

钢铁,大国之筋骨。为了挺起中国制造的“钢铁脊梁”,丁文红为之奋斗了三十余年。

火光飞溅、焊花飞舞,这是丁文红最熟悉的场景。1992年毕业至今,她一直扎根钢铁行业,往项目一线跑、往钢厂里钻,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钢花盛开的险峰上,一路攀登。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丁文红始终践行着为国分忧、为国解难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不服气,誓把红旗插险峰

20世纪90年代,我国钢铁工业蓬勃发展。

奔流的铁水与飞溅的钢花感染了刚刚硕士毕业的丁文红。本可以留校当老师,她却坚定地选择到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工作。

在研究院期间,丁文红最常待的地方不是实验室而是生产线。她始终坚信:“只有在一线,才能发现和解决真问题。”

丁文红看到,我国大型冷连轧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产的大多只是辅助设备。当时学界普遍认为,冷连轧系统庞大复杂,涉及的跨专业难题太多,难以实现自主技术集成。

“外国人能做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丁文红在心里暗暗立誓,“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冷连轧焊机!”

这口不服输的气,一憋就是十余年。1999年,她主动请缨,和鞍钢、中国一重的技术人员展开联合攻关,建设冷连轧机机组。

面对鞍钢数十亿的投资,同行并不看好,觉得难度太大。丁文红却一言不发,顶着巨大的压力,一头扎到辽宁鞍山开始研究。

一年有200多天,丁文红白天在生产线研究设备功能,在制造厂讨论设计方案;晚上挑灯夜战,梳理工艺过程,学习专业知识,编制功能说明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遇到的难题一个接一个,她从没想过放弃。

4年后,丁文红与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套依靠自主技术力量集成的大型冷轧宽带钢生产线。该机组投产后,板型、厚度、成材率、能耗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但成本比国外进口降低一半。该项目获得2005年

冶金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丁文红也获评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阶段性的成功并没有让她止步不前。彼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滑,“加快高端钢铁材料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成为丁文红面临的更高山峰,只有将技术再提高,将成本再降低,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终于,在2014年,丁文红联合合作伙伴,研制出用于大型连续机组的激光电弧复合焊机,使该装备的供货价格由4500万元/套降低至1500万元/套,扭转了关键装备受制于他国的局面。随后,丁文红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套厚度下限为0.12毫米的极薄板双机架平整机组,实现了高端冷轧产品的自主研发。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这是大学时期丁文红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立下的钢铁报国之志。在这份使命的推动下,她奋力向上,将红旗插在一座又一座科研高峰上。

不放弃,挑战“珠穆朗玛峰”

21世纪初,高强钢在加工过程中,由于产生残余应力容易出现畸变,导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所需的高强钢产品主要依赖进口。高昂的进口价格,严重制约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残余应力,是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残留在材料内部的力,看不见、摸不着,会造成飞机、轮船、压力容器开裂,精密零件精度不足,带来致命的伤害。

当丁文红开始和残余应力较劲时,不少人劝她慎重考虑:“许多国家研究残余应力长达半个多世纪,都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但她却说:“科研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或许我做不出成果,但至少可以让后人少走弯路,继续努力下去。”

为了潜心攻下这个钢铁科技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丁文红大胆走出舒适圈,从头开始。

丁文红在学校智慧教室指导学生小组讨论

当时,41岁的丁文红已经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担任中冶南方轧机分公司的总经理。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考入北京科技大学,跨专业攻读材料加工方向博士。每周五晚上下课后,丁文红会乘坐当天最后一班飞机赶回武汉处理工作,忙完工作再飞去北京学习,周而复始。

看到她来回奔波,家人和朋友都劝她慢慢来。“我吹过北京冬天寒冷的晚风,也看过武汉凌晨空无一人的街道,说不累是假的,但工程不等人,我要多学习,解决更多难题。”不到一年时间,丁文红学完了材料学相关的全部基础知识。

为了更好地从事研究,2016年,丁文红毅然放弃总经理的职位,来到必赢76net线路官网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企业回到高校,面临全新的挑战和一个个“硬骨头”,但丁文红坚定不移。

应力“无影无踪”,如何测量?丁文红带着团队搭建应变测量装置,开发应力反演计算程序。最难的时候,连合作的研究人员都放弃了,零基础的丁文红自学编程,编写程序。

2020年8月,丁文红终于带着团队打通了关键环节,但找到影响规律是团队面临的更大挑战。

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参考文献,同行善意地劝告她“换一个研究方向”。但是,丁文红带领一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一点点摸索,提出假设、验证分析、夜以继日……

经过6年多的努力,丁文红带领团队掌握了残余应力的相关机制,并围绕高强钢生产流程,开发出残余应力调控技术。

“一般1米钢板的变形量是20—30毫米,如今,我们可以控制在1毫米。”丁文红自豪地说。

研究成果助力中国钢铁企业“脱胎换骨”,制备出两大系列二十余个品种的低应力超高强钢产品,突破了4个世界之最:规格最薄、级别最高、强韧性最好、成型性最高。成果被宝武、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广泛应用,近3年新增利润近16亿元,并实现了向欧美等钢铁强国的反向出口。

不停歇,为国培养“攀登者”

科技的高峰永无止境,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丁文红希望更多的人站在她的肩膀上,继续向上。

“钢铁报国的接力棒传递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带着年轻人一起,铸就起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丁文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每天早上6时30分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12时,讲授课程、做实验、指导学生……丁文红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她的办公桌上,摆满了论文和文献。工作再忙,她每天都会挤出时间阅读国内外文献,每周给课题组学生开一次会。每次组会上,丁文红不仅会把握学生们的研究方向,为他们答疑解惑,还充分调动他们思考。

“我希望他们能够养成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站在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角度思考未来。”丁文红说。

坚定的眼神、温柔的声音、温暖的微 笑,让 人如沐春风,这是学生雷小玲对导师丁文红最深刻的印象,“丁老师一直非常耐心地指导我准备博士论文开题,直到开题前一晚,还在帮助我修改完善。开题当天,丁老师来得很早,为我加油。”

丁文红对科研的态度,影响了很多学生。

“刚加入丁老师团队的学生,都会被问为什么读研?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提升学历。经过几年学习,我有了新的答案,我想像丁老师一样,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雷小玲计划博士毕业后继续做博士后,在复合材料制备方向钻研。

在丁文红看来,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研究生培养上,丁文红会详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认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研究方向,量身定制学业规划。

如今,丁文红团队的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明确了目标。大家围绕国家战略和企业需求,参与大型项目,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今年1月19日,丁文红获得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这是我国工程师领域的最高荣誉。她说:“这个荣誉是对我们新时代工程师的鼓励和鞭策。我会一如既往为国家钢铁工业奋斗,培养更多具有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 祝璇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程毓)

记者手记

中国心 科研心

二十多年前,丁文红在企业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二十多年后,她从企业来到高校,沉下心研究……在人生历程中,丁文红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变。

国家需要,是她作出选择的唯一理由。

丁文红就是这样一位简单而纯粹的科研工作者,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内心依然澄澈如初。这种纯粹,是即便没有人看好,依然选择迎难而上的魄力;是漫长的岁月里,甘坐“冷板凳”的坚韧;是热爱祖国、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心怀大我,上下求索,丁文红始终前行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她的故事,是中国科研人员奋力拼搏的缩影。正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 祝璇)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925893/2640009/0?w=1722241011834&tencentShare=1


关闭